陈果《解码“信心重估牛”》新课上线,欢迎加入
本期内容华尔街见闻的朋友们大家好,我是中信建投首席策略陈果,欢迎来到大师课《解码信心重估牛》。
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华尔街合作。对我来说,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。在我刚入行时,就开始关注华尔街见闻。当时在关注海外市场时,华尔街见闻提供了更全面、更及时的信息。你只需要浏览这一个网站就足够了,所以我当时就觉得它非常有亲切感。
“大师课”这个词也很有趣。因为在海外,我们看到了类似“Master of Science”这样的词汇。华尔街这个品牌已经非常强大,所以在投资领域确实有很多课程。
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如此。我刚刚入行时,我们在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,那里有“黄埔军校”之称,所以我们也接受了培训。我们花了两个月时间听这些课程,确实受益匪浅。从一个学生,到可能有些朋友已经学了经济管理,或者有些朋友已经投资多年并且做得很不错了,但是,当你真的去听这样一个课程,感受确实是不同的。
我在复旦读书的时候,正值2005年至2007年的牛市,我们用一点点零花钱跟着去炒股,那感觉非常棒。但是到了2007年10月份,市场从6000点开始下跌。
当时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:我应该坚持长期投资,短期的波动没关系,只要买入最优秀的公司。他当时向我推荐了中国平安、招商银行等一批他认为最优秀的公司。他说,只要坚定持有这些公司,就不会有问题,不要总是关注短期的涨跌。
我信了他的话。但到了2008年,市场一路下跌,我实在受不了了,最终决定卖出。大概过了一两个月,他也说他受不了了。即便如此,我们卖出的时候并不是市场的最底部,可能要到2008年11月份才真正见底。
回头来看,我们之前自以为对股票和投资有所了解,毕竟我们已经学习了投资学等相关课程。当时,我们的老师也在炒股,很多人说现在的投资氛围很热烈,但我觉得那个时候的股市氛围也同样火爆。所以,我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、和大家讨论的内容,真正到了证券公司之后发现还是有所不同。
本次课程与大家的交流,让我再次回顾了我们当时的想法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。我曾在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工作,现在的想法与当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更新。
我将本期课程的内容分为两部分:一是策略框架和二是投资应用。
“策略”这个词非常丰富,投资应该基于一定的策略。有人将策略简单理解为选择某个投资点位,这种看法过于狭隘。实际上,无论你考虑的是资产配置,比如数字货币、实物黄金、美元资产还是人民币资产,以及选择何种ETF,这些都是策略的一部分,背后都有其逻辑。
如果没有策略,你的投资决策可能会今天一个样,明天又一个样,无法把握。因此,你需要告诉自己何时买入、何时卖出。
策略应该有一定的方法论,但这种方法论不能过于机械化。我们所说的策略框架,并不是限制我们的条条框框,而是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的模型。
很多理工科背景的朋友可能对“模型”这个词很熟悉,那么文科生如何理解呢?我和大家分享一个禅宗的小故事。一个老禅师在坐禅,一个新来的小和尚问他在做什么。老禅师说他在悟禅。小和尚问禅是什么,老禅师说:禅是牢笼。
小和尚不解,如果禅是牢笼,那为什么还要悟禅?老禅师解释说,挣脱牢笼就是需要一个框架,否则就像布朗运动一样,随机游走,永远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如何操作。
因此,我们需要建立框架思维,但这个框架不是为了限制我们,而是让我们知道何时该做什么,何时该思考什么。这个禅宗的概念我也很喜欢,它适用于文科视野。理科生理解的物理模型是简化的概念,所以不要过于苛求。
我这样讲其实也是想做个免责声明,不要对我后面的话吹毛求疵,因为它们只是思考的方式,不能直接告诉大家明天买什么股票赚钱,但它们是有帮助的。当然,我们还是会讨论这些策略是否能够应用于实战。学校里学的东西都很好,但与实际应用有一定距离。投资学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如何投资,所以我们要探讨真正的应用。
以上就是本节课程的内容,关于课程问题欢迎留言讨论,我们下节再见。
— END —
加入 见闻大师课会员年卡,一起修炼投资基本功,抓住时代大趋势,点击加入>>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